眷村裡發放主副食品的回憶
記得民國40年代時,國家為照顧國軍眷屬生活,每月定時在軍眷村發放白米、麵粉、大豆油、食鹽、豬肉、魚及煤炭等實物,幫助軍眷能有最基本的溫飽生活。
在我住眷村旁(現今的大華街)的一幢大稻草屋內,設有一間副食品發放站,負責每月發放黃豆油、食鹽、豬肉、魚等副食品,發放的日子,眷村媽媽帶著油印的糧票,提著玻璃油瓶及陶碗,牽著寶寶,去領油、鹽,工作人員(部隊派來的補給兵)會按糧票大、中、小口數量,用油提將腥腥的黃豆油一提一提的到入油瓶,粗鹽盛入陶碗,供眷村媽媽帶回家。
有趣的是那時也發放豬肉和魚,豬是部隊自己養豬場用餿水廚餘養的,魚則是不甚新鮮臭臭的小黃魚或白帶魚,但那卻可能是當時許多軍眷戶每月唯二的兩次葷食。發放當日眷村媽媽大多都早早到發放站等侯,工作人員會先將豬肉不分肥瘦好壞,只按配給重量切割好,魚則按配給條數,編好號排列在鋪好報紙的泥地上,再由媽媽們憑票抽籤領取,能抽到肥多瘦少(油多)豬肉或較大條的魚的,則高興萬分,當天的晚餐全村加菜囉!
為體諒眷村媽媽不方便提領較重的米、麵粉及煤炭,發放單位則派遣牛車運送至每村每戶,並沿途叫喊「發米(麵粉、煤炭)囉!」「發米(麵粉、煤炭)囉!」,深怕有人沒領到因而斷糧。
如今幾十年過去,人民已經富裕,國家仍一本照顧國軍眷屬初衷,按時每月發放為數不多的主副食津貼代金,直接匯入帳戶,但已無法讓人體會它太多的美意了!
感謝格友高老師(u2dh),提供當年發放麵粉用布袋及舊眷補證相片,與大家分享。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