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翔公司前身航發中心介壽二廠參與合作生產T53發動機共2型,分別裝於UH-1U直昇機及國人自製中興號T-CH-1教練機。


本篇摘自介壽二廠成立30年紀念光牒

 



  T53發動機的故事   文:趙定業



提起廠的歷史,就必然要提T53發動機。沒有這型發動機合作生產案,就不會成立介壽二廠,也不會有今日發動機事業部的存在。知道這段歷史的人隨著廠的成長而逐漸離去,要趕快保留讓後來者知曉。



在航發中心成立並逐步建立飛機製造能力之後,發動機的能量建立就成了下一個目標。60年初正值直昇機UH-1H生產計劃進行中,所使用的發動機T53-L-13B就成為鎖定對象。美國萊康敏(LYCOMING)公司同意合作生產,60年9月呈報奉准才有籌備處的成立。61年4月與萊康敏公司正式簽訂T53-L-13B型發動機80具合作生產合約,隨後各項工作就此展開有關廠的部份前已述及不再重覆,僅就發動機生產有關的事敘述如後。



 



 


 



T53發動機與萊康敏公司簽約三次總共生產T53-L-13B型發動機92具(直昇機UH-1H用),T53-L-701A發動機62具(中興號T-CH-1教練機用)。第一次前段已述,第二次是63年12月為中興號簽訂T53-L-701A渦輪螺旋槳發動機43具合作生產。第三次是67年6月再增加T53-L-13B型發動機12具及T53-L-701A發動機19具。從62年7月第一具T53-L-13B型發動機完工出廠到68年4月最後一具T53-L-701A發動機出廠,全案約十年時間。若加上備份零件的生產又要延續十年。兩型發動機的零件通用性很高,減少許多材料麻煩。根據現有資料生產零件199項,以現在眼光看這些零件均非高價,製作難度亦不高。但在當年機具設備有限的情況下,已是不錯的成績,也打開發動機製造之門。



 



 


 



為了合作生產派人赴美國萊康敏(LYCOMING)公司接受製造技術訓練前後共有四批,第一批在廠尚未成立之前考選;以當年航發中心軍官為對象推薦參與甄試。第一批考選六人為生產工程四人唐永先(籌備處)、黃鍾輝、趙定業、周建鈞(三人均屬介一廠),製造孫鴻炳(計劃組),特殊製程董家祥(介一廠)。加上業務連繫鄭其航(工作一個月)共七人,原定62年4月前往延至7月初赴美受訓六個月至年底還國。亦是由臺灣派出的首批發動機製造訓練人員,引進美國製造系統。第二批63年4月由高愉生(第三任廠長當時品管長)領隊,成員包括劉執行長(先進)、廖成偉、張臨江、田壁斌、朱建名等,同時又有周遠元(第四任廠長)由研究院派遣前往一年學習設計。第三批孫立訓(當時生管室管制長)領隊,成員有仲銘華主任、余邦紹、徐震城、姚志奇等人。第四批許競雄(當時製造處副處長)領隊,成員王明旭、李齊德、傅安國等。訓練地點在美東康乃迪克州橋頭堡(CONNECTICUT STATE,BRIDGEPORT)萊康敏公司,訓練學習的領域涵蓋生工程序製作、工刀具設計、工程連絡、生管、品管、機械製造、裝配試車、材料、熱處理、表面處理等等。萊廠也先後派遣四位顧問協助。全案自製率號稱14%,但以裝配試車為主。最主要是從維修層面轉向製造層面,年青軍官接受度高,原已在維修單位任職甚久的中階幹部每以維修觀點看製造難免有所不同。奠定以後合作生產案的基礎。



 



 


 



對生產零件印象較深的有件號1-120-032-01 CYLINDER,算是當時最複雜的零件。老師父細心車仔細量,又擔心變形。另一項零件1-100-292-02 BOLT印象深刻的原因是陸軍航空隊拿了這零件來問為何會斷裂。BOLT用於壓縮轉子組合件,承受相當大的力量。我們初車後熱處理再磨製,這些斷裂的是陸航隊自行向民間訂購,根本不符合藍圖要求,只斷裂沒造成直昇機失事已是萬幸!陸航隊自此不敢再向民間隨意訂購T53-L-13B型發動機零件,我們備份零件的生產仍然繼續。當初談合作生產萊廠曾建議我們選擇齒輪零件,第一批受訓生工人員曾看過萊廠所準備的資料。一項齒輪零件的資料(含程序、工刀量具藍圖)有一個人高,以當時的二廠能量是無法製作所以放棄。但也導致至今都未能建立齒輪零件能量的遺憾!另外在78年時美國大量釋出航太零件,美商參觀過本廠表達願意馬上訂購年需求量1000件的T53低壓渦輪盤,可惜仍在國防部的體制下無法接受訂單。錯失良機徒喚奈何!



 



 


 



現在在廠史館內有一具解剖內部的53-L-13B型發動機實體,那是曾任裝配試車組組長黃瑞民先生的精心傑作。如果有空可以前往瞭解這型讓發動機事業部誕生的發動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dave77 的頭像
    edave77

    edave77的部落格

    edave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