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飛鷹 我空軍曾為北葉作戰


前參謀總長陳燊齡一級上將《回首來時路》揭密




     中華民國空軍官兵曾經遠赴中東,身著沙烏地阿拉伯制服,祕密駕著戰鬥機為北葉門作戰,時間長達十一年之久。甫出版的前參謀總長陳燊齡回憶錄《回首來時路》披露了這段絕對機密任務。


     陳燊齡在書中指出,他擔任空軍作戰署長期間策畫的最大一樁作戰任務,和台澎金馬沒有關係,而是「中華民國建軍以來第一次擔任傭兵的角色」,作戰地點距離台灣八千餘公里,是為「大漠計畫」。


     這本書由旅美航空工程師王立楨著,上優文化出版。書中說,民國六十八年三月,阿拉伯半島南端的兩個國家─南葉門與北葉門─發生軍事衝突。半島上最大的國家─沙烏地阿拉伯擔心戰火延燒到自己,同時也因為與北葉門間的友好關係,故有意插手。但是北葉擔心境內的沙國勢力坐大,所以折衷方案是由沙國出面,請其他國家幫忙北葉。


     當時北葉剛取得一批美製的F-5戰機,但飛行員及修護人員力量不足,正好國軍當時的主力機種也是這型,所以台灣是合格的候選人。當時還有其他國家有意出面,但是沙國有各種疑慮,例如美國和以色列的關係太密切,會遭到阿拉伯世界抵制。又如南韓給人的印象是要藉機打入沙國市場。分析結果,沙國王室認為台灣是最佳選擇。


     當時美國剛與中華民國斷交,沙國成為台灣最大的邦交國。沙國又是台灣最重要的能源供應國,且台灣正在進行的「十項建設」有不少資金來自沙國(高速公路的「中沙大橋」即為一例),因此如果接受沙國的建議,符合台灣的利益。但是也有若干困難,其中之一是:北葉已與中共建交廿餘年,國軍在這樣的環境執行軍事任務,是否適合?


     當時的空軍副總司令陳鴻銓率領陳燊齡等人飛往沙國瞭解、談判。參與者還有駐沙大使薛毓麒、外交部次長錢復等人。其間陳鴻銓曾飛回台灣,面見蔣經國總統,由蔣親自批准此一計畫。比照作戰計畫,整件事列為「絕對機密」。


     民國六十八年四月,第一批國軍飛行員八人、地勤百餘人抵達北葉,開始了國軍建軍史上最特殊的任務。其間,國軍以空中巡邏及飛機修護為主要任務,至於地面支援作戰則力求避免,原因之一是萬一飛行員迫降或跳傘落於敵手,可能出現極為錯綜複雜的國際問題。


     後來在國軍協助下,北葉本身飛行員漸趨成熟,國軍的任務逐漸偏重於飛機維修與試飛等,等於由第一線退居第二線。但雙方合作依然密切。直到民國七十九年,南、北葉統一,「大漠官兵」才在當年九月全數返國。這時陳燊齡已從當年的少將署長(一星)升為參謀總長(四星)了。


     王立楨表示,這群官兵雖然遠離台海,卻依然處於與中共鬥爭的最前哨。尤其援助之初,他們的住處就在蘇聯大使館隔壁,距中共大使館也僅二、三公里。有一回,兩岸人員在同一家商店購物,對方帶的錢不夠,那時台灣的經濟水準高出大陸甚多,國軍官兵就順手幫忙補上。沒想到回到營區,竟招致「資匪」之嫌,還好不了了之。


     王立楨說,國軍官兵「穿外國軍服,幫外國打仗」,看似與傭兵無異,其實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他們捍衛的依然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其中之一是延續了與沙國的外交關係。


     「一群平凡的人所完成之不平凡的歷史任務,吾人引以為榮」。這是陳鴻銓對「大漠計畫」的評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dave77 的頭像
    edave77

    edave77的部落格

    edave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