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中流計畫」和「介山計畫」補遺


727日聯合報「30年前 我反艦飛彈足以奇襲共軍」的報導,文中提及雄風計畫主持人、被譽為「反艦飛彈之父」的中研院院士韓光渭在最近出版的回憶錄中,披露「中流」與「介山」這兩個從未曝光的極機密計畫。其實關於「介山計畫」在本人於全球防衛雜誌第299300(200978)所撰寫的「雄二前傳:雄蜂乙型反艦飛彈研發秘辛」一文即有提及,藉此加以補充。至於「中流計畫」,手上有一些不足以成文的片斷資料,也在此提出供讀者參考。


「中流計畫」可視為中科院研發的第一代UAV,就像美國把火蜂靶機改裝成無人偵察機,只是中科院把無人機改裝成反艦飛彈,當時「中流計畫」使用的無人機是仿製美國畢奇公司(Beech )MQM-107B遙控靶機。


中科院利用無人機改裝成反艦飛彈的構想很早就提出,但直到197919日 參謀總長宋長志視導中科院後,才同意利用無人機發展為射程150公里 的反艦飛彈計畫。「中流計畫」最大的問題,就是超乎當時中科院的研發能力,技術瓶頸遲遲不能突破,多次試射失敗,最後只好喊停。


聯合報報導中提到,「中流計畫」雖然半途夭折,不過仍對國軍有重大貢獻,其中一項就是與空軍航發中心介壽二廠合作「介山計畫」,利用以色列引進技術,研發小型噴射引擎,即自製的S引擎,並用於後來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韓光渭沒講明的是,因「中流計畫」的無人機是改裝MQM-107B遙控靶機,所以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剛開始研發也是使用MQM-107B遙控靶機的TRI 60-2渦輪噴射引擎。


至於自製的S引擎,是「介山計畫」(後改稱「自力計畫」),透過以色列引進法國Bet Shemesh Engines公司生產的Sorek4型渦輪噴射引擎製造技術,準備投資研製200Sorek4型渦輪噴射引擎,用於量產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上。


中科院掌握小型渦輪噴射引擎技術已20幾年了,已有一定精進升級能力,報導中S引擎的改良型應就是指中科院航研所負責研發的「鯤鵬引擎」。「鯤鵬引擎」於2004年研發成功,除了用於雄二E巡弋飛彈,也用在距外攻擊武器「萬劍彈」上。



詳細內容請閱全球防衛雜誌313(2010-9):中科院「中流計畫」和「介山計畫」補遺


中流飛彈當時準備部署在東引、金門、澍湖和台灣本島西部海岸。本圖為台灣南部和澎湖、金門中流陣地射界圖,可以看出金門和澎湖的中流陣地射程涵蓋範圍可在台灣海峽形成交叉火網。如再加上東引和台灣中、北部陣地,本外島的中流陣地火力將可覆蓋全台灣海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dave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